德阳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德阳人事考试网 > 公考资料 >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60道(含解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60道(含解析)

2015-09-16 21:40:36 德阳人事考试网 加备考QQ群 加微信领资料 APP模考刷题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导读】华图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60道(含解析)德阳公务员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德阳公务员考试网,2021德阳省考,德阳公务员考试,德阳公务员招考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德阳公务员考试频道/德阳公务员考试网!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1德阳公务员考试交流群汇总】,更多资讯请关注【德阳华图】微信公众号,德阳公务员培训咨询微信客服:点击查看,微博:@德阳华图

及时获取德阳考试信息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德阳华图】

  课程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 B. 研究者 C. 建设者 D. 开发者

  2.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拓展课程

  3.中小学“双基”教学是指( )。

  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本理论、基本素养 D.基本知识、基本情感

  4.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称为( )。

  A.地方课程 B.学校课程 C.一级课程 D.研究课程

  5.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6.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7.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单一性 D.选择性

  8.初中开设《中国历史》课程是一门( )。

  A.工具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9.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

  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③信息技术教育 ④劳动技术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根据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课程表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

  A.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B.稳定性、灵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C.发展性、灵活性、整体性等原则 D.迁移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原则

  11.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数学 B.语文 C.自然学习领域 D.美术

  12.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制约学校课程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儿童、学校 B.社会、儿童、知识

  C.儿童、知识、学校 D.社会、学校、知识

  1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康德 D.泰勒

  1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唱 B.唱、跑、跳 C.读、跑、跳 D.读、写、算

  15.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16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 )

  A.和谐教学 B.以人为本 C.终身学习 D.生态教育

  17.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指( )。

  A.教材 B.课程 C.学科 D.教学计划

  18.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1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包括( )。

  A.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B.研究性学习

  C.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 D.劳动教育

  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21.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点的课程(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3.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它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

  A.建构主义 B.认知主义 C.行为主义 D.人本主义

  24.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开设插花课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25.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是( )。

  A.基础性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综合课程

  26.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的是( )的观点。

  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B.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D.课程中心理论

  27.课程组织的原则不包括(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阶段性

  28.原苏联教学论专家赞科夫主张,教师所讲的内容,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这是( )的课程组织方式。

  A.逻辑顺序 B.心理顺序 C.直线式 D.螺旋式

  29.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将课程资源分为( )。

  A.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B.物质形态资源和精神形态资源

  C.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D.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30.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的是( )。

  A.相互调适取向 B.课程创生取向 C.缔造取向 D.忠实取向

  31.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

  A.隐性课程 B.显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学校课程

  32.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 )。

  A.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授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3.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4.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

  35.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的起点( )

  A.课程评价 B.课程模式 C.课程实施 D.课堂反馈

  36.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的教学时间 D.各科的教学方法

  37.新课程的转变要求新的教学观与之相适应,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是:( )

  A.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B.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C.教学是课程付出和服从的过程

  D.教学是课程实行和验收的过程

  38.科学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需遵循的原则是( )。

  A.随机组合;自主选择 B.资源组合;男女搭配

  C.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D.组织分配;优势互补

  39.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40.下面四位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及行为与教育学家杜威最为接近的是( )。

  A.王老师在课堂上特别严肃,并且不允许学生讨论和提问

  B.李老师认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由此放任不管

  C.张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D.赵老师在平时及课堂教学中只关心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置之不理

  解析

  1.【答案】A

  【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出: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题干是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所以应选促进者,即A。

  2.【答案】B

  【解析】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本题选B。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就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

  3.【答案】A

  【解析】“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4.【答案】B

  【解析】学校课程又称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课程计划和开设的具体课程。一级课程是国家课程。

  5.【答案】A

  【解析】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斯克里文,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专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目标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泰勒,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认为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它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CIPP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来,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改为课程的改革服务。因此应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这一评价体系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掌握。

  6.【答案】B

  【解析】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本题选B。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7.【答案】C

  【解析】新课程结构特点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8.【答案】D

  【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初中开设的《中国历史》是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属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多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9.【答案】D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课程表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本题选A。稳定性、发展性不属于安排课程表需要遵循的原则,故排除。

  11.【答案】C

  【解析】数学、语文、美术都属于分科课程,现在中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体育与健康》都属于综合课程。

  12.【答案】B

  【解析】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本题选B。

  13.【答案】D

  【解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作者是泰勒。泰勒是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行为目标之父。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康德是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第一人。涂尔干是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14.【答案】D

  【解析】三基是指读、写、算。

  15.【答案】C

  【解析】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国家课程属于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

  16.【答案】B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选B。 A选项和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和谐又是教学的目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六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D选项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17.【答案】B

  【解析】广义的课程指的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所以题干表述的是课程的概念,选择B。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新课改之后改为课程计划。

  18.【答案】C

  【解析】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

  (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活动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夸大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

  19.【答案】D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因此D的表述不全面。

  20.【答案】D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

  21.【答案】B

  【解析】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22.【答案】A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3.【答案】A

  【解析】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是建构主义的思想

  认知主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强调在学习中学生本身的重要性。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的分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又称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故C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符合题干描述。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开发主体不是教师,故排除。D.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与题干表述相去甚远,排除。

  25.【答案】C

  【解析】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比如,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就是基础型课程的体现。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综合课程一方面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6.【答案】A

  【解析】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课程的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社会改造主义理论强调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27.【答案】D

  【解析】泰勒提出了组织课程内容的三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要深入、广泛地对某些内容进行展开;整合性是指将各种课程内容横向联系起来,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28.【答案】C

  【解析】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是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第二种是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其主要倡导者是苏联教学论专家赞科夫,他认为教师所讲的内容,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螺旋式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学者布鲁纳,他认为,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以后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逐渐提高;第三种是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强调的是按系列组织课程内容。横向组织,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

  29.【答案】A

  【解析】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将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资源和精神形态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30.【答案】D

  【解析】辛德提出,课程实施具有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这种观点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不是预期目标与规划方案的线性演绎过程。课程创生取向,又称课程缔造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课程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课程创生取向强调“教师即课程”。教师是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角色。

  31. 【答案】A

  【解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32.【答案】D

  【解析】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课程的开发和创生的过程,因此B选项的表述不正确;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学相长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而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A、C选项也不正确。

  33.【答案】D

  【解析】记忆性知识。

  34.【答案】B

  【解析】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

  35.【答案】A

  【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所以,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的起点。本题选A。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内容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被学生接受并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需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

  36. 【答案】A

  【解析】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故选A项。

  37.【答案】B

  【解析】现代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结合选项可知B选项正确。

  38.【答案】C

  【解析】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39.【答案】A

  【解析】学科课程是从各文化领域精选的基本知识,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文化高度;学科课程能有效地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能深化学生对某一专门领域的认识,培养其专业素养;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选A。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40.【答案】C

  【解析】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选项中,A王老师不允许学生讨论和提问,排除。

  B.李老师对学生放任不管,不正确。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发挥学生主体,而不是放任不管。

  C.张老师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杜威学生中心观点,正确。

  D.赵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没有突出学生中心的思想。错误。

  教学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 )。

  A.直接经验为主 B. 间接经验为主 C. 生活知识为主 D. 生产知识为主

  2.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课程是( )。

  A.校本课程 B.实践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4.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5.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6.与其它的认识过程不同的是,教学过程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了一个“中介因素”——教学过程的什么特点?( )

  A.交往性 B.教育性 C.指导性 D.间接性

  7.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指的是测量的(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8.目前,中小学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授课制 C.分组授课制 D.单元授课制

  9.形成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现问题 B. 分班、分组 C. 调控教学 D. 阶段性总结分析

  10.( )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论》

  1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手段或方式。下列不属于教学方法的是( )

  A.实验法 B.灌输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学习过程 B.教学方法 C.学习结果 D.教学原则

  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4.“多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反映的评价观是( )

  A.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泵” B.评价应关注过程

  C.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D.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5.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6.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问,开始于矛盾。”基于这一观点,教学应遵循( )。

  A.启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目标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7.大学四六级的评价属于(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量和定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18.测试过程中,好学生分数很高,差学生分数很低,说明测试的( )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9.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是( )。

  A.练习法 B.实验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20.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1.【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①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②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③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④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2.【答案】C

  【解析】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实践课程指向的是操作类型的课程,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

  3.【答案】A

  【解析】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并且具有特殊性: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4.【答案】B

  【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5.【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要具有教育性,即教学不光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即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赫尔巴特在“统觉”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洛克的主要著作的是《教育漫画》,提出应该进行绅士教育。

  6.【答案】C

  【解析】学生的个体认识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

  7.【答案】B

  【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本题选B。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目前,中小学采用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我国在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了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分组教学出现在19世纪末。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但分组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并未被普遍采用。

  9.【答案】C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规定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如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检查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下一段教学的目标、进度和方法等,而进行的一种“事中评价”或“中途评价”。

  10.【答案】A

  【解析】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大教学论》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11.【答案】B

  【解析】不属于教学方法的是灌输法,本题选B。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2.【答案】A

  【解析】儒家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本题选A。B、C、D不符合题干,均为干扰项。

  13.【答案】D

  【解析】学习的时候要时常复习,温习旧的知识却可以得到新的知识。

  14.【答案】D

  【解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中的"尺子"并不是指用来打学生的木尺子,而指的是老师心中的尺子,任何教师都不能千篇一律的看学生,任何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都要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

  15.【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题干中为了防止名词脱离事物,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就应该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促使术语与感性材料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问,开始于矛盾。”强调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17.【答案】B

  【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四六级考试取了一个绝对的标准425分,只要超过425分,则通过,因此属于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如有些学生即使通过了依然频繁的去考大学四六级,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刷新成绩,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看自己是否有进步。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在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规律性的结论。

  18.【答案】C

  【解析】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19.【答案】D

  【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①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20.【答案】B

  【解析】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编辑:四川德阳)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